【一線講述】
提起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,,很多人知道我們有一堂全網(wǎng)刷屏的思政課——“徒步百里祭英烈”活動,。
1994年,,時任固原市第二中學校長的韓宏受一次夏令營活動啟發(fā),,開始思考探尋有特色的德育之路。經(jīng)過調(diào)研考察,,學校決定于清明前夕組織學生徒步到任山河烈士陵園掃墓,,用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和引導學生。這一“走”,,就是29年,。
往返百里的行程中,我們迎雨雪,、走泥濘,,跌倒了就重新站起來,受傷了便互相攙扶,。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,,不少曾經(jīng)參與徒步的少年,如今又以老師的身份陪伴自己的學生走過同一條路,。不知不覺中,,這場活動的意義已經(jīng)由強健體魄、磨煉意志升華為感悟信仰力量,、傳承紅色精神,,促使學生在體力考驗和心靈洗禮中不斷成長成才。
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,究竟有什么魅力,?我認為,它將紅色資源與思政教育融合,,構建了社會育人的大情境,,一程程艱難的跋涉,一個個矗立的墓碑,,一段段感人的故事,,在和革命先烈跨時空的對話中,,思政道理逐步從“字面觀”走向“地面觀”。
隨著活動的開展,,我們立足新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,,以“大思政”的視野,將“徒步百里祭英烈”活動課程化,,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參與其中,,讓思政教育“有意義”更“有意思”,,有激情也增實效,。學校還和固原市博物館、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建立合作機制,,打造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,,形成了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協(xié)同育人的格局。
“一人行速,,眾人行遠”,。記得徒步經(jīng)過村莊,總有熱心的老鄉(xiāng)守在路邊遞來熱水,,稚嫩的孩童拿出心愛的食物和我們分享,;走過城市街道,一條條充滿激情的橫幅和標語,,夾道歡迎的人群,,都在鼓勵著青年學子。29年來,,“徒步百里祭英烈”活動已經(jīng)由最初的固原兩所學校輻射帶動全區(qū)多所學校,,思政育人的內(nèi)涵和影響力不斷延伸。
(項目團隊:本報記者 劉夢,、龍軍,、趙秋麗、李志臣,、張文攀,、閆磊、馮家照,、高建進,、陸健 本報通訊員 李夢、李愛明,、程振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