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遺在身邊丨蒸雞鮮甜 涇水流長
編者按:
一門手藝,一生堅守,,中華文化,,非遺傳承。
散落在固原本土的非遺項目皓若星辰,,在非遺傳承人的默默堅守下熠熠生輝,。隆德暖鍋、古法釀酒,、沈家河版畫……每一項非遺傳承的背后,,都鐫刻著傳承人恒久的信念和堅守。我們特推出“非遺在身邊”欄目,,走近固原非遺傳承人,,講述以傳承,、銘記、發(fā)展為主題的薪火相傳的非遺故事,,展現(xiàn)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時代風采。
冶德玉年少記憶中,,只有家里來了尊貴的客人或逢年過節(jié)時,,母親才會做蒸雞。
一盤蒸雞擺在面前,,大塊雞肉和著土豆,、面餅滿滿當當一大盤,黃澄澄油汪汪,!雞肉混合了土豆的甜香,,外表酥嫩軟糯,內(nèi)里彈而不柴,,鮮香有嚼勁,。
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冶德玉,經(jīng)歷過三年困難時期,,對吃肉打牙祭的日子總是記憶深刻,,吃一次蒸雞能歡喜好多天。現(xiàn)在不一樣了,,天天做,、天天吃,卻總也吃不膩,。
夏天到了,,涇源縣涇河源鎮(zhèn)冶家村人的“春天”來了。源遠流長的涇河水岸山清水秀,、風景秀麗,,慕名來感受18℃涼爽的游客絡(luò)繹不絕,蒸雞是每桌游客的必點菜,。和大家一樣,,冶德玉忙碌著也幸福著。忙忙乎乎一早上,,按照午餐訂單備好料,,他坐下來納涼,院子里樹影婆娑,,涼風習習,,不熱不燥,一切都剛剛好,!生活在六盤山腳下,,開農(nóng)家樂十幾年,,一家人的幸福感與日俱增,內(nèi)心深處的滋味如同這盤已經(jīng)“晉升”為自治區(qū)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的蒸雞,,實誠,、豐富、濃郁,!
(一)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味,。
涇源縣身處六盤山腹地,深得大自然的造化,。這里氣候濕潤,,水質(zhì)純凈,森林草原風貌獨特,,各類植物,、中藥材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山林里散養(yǎng)的黃皮大公雞肉質(zhì)緊實,、鮮美異常,,添加了各類道地中藥材進去的調(diào)料,則賦予菜品更豐富的口感和層次,。
涇源蒸雞,,有一段美好的故事。
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陜甘回族起義中,,一個老奶奶懷抱著家里僅有的一只雞,,跟隨義軍一路來到陜西甘肅兩省交接處。此時,,義軍因糧食短缺已是饑腸轆轆,,老奶奶就將心愛的雞宰了??墒?,一只雞怎能讓眾多的將士都吃到呢?再加上長途跋涉,,可配的佐料也少之又少,。老奶奶最后想了一個辦法,把雞剁成塊和土豆丁拌在一起攤在面餅上,,然后蒸熟,。這種做法保留了雞肉的鮮嫩多汁,同時肉味完全浸潤在土豆和面餅中,,香氣四溢,。將士們吃了老太太做的蒸雞,個個精神倍增,一連打了幾個勝仗,。后來,,陜甘回族起義結(jié)束后,一部分回族被安置到?jīng)茉纯h生活,,蒸雞從此成為當?shù)厝朔昙压?jié),、待貴客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。
隨著全域,、縣域旅游產(chǎn)業(yè)的發(fā)展,,蒸雞的身份也在不斷地“自由轉(zhuǎn)換”——特色菜、家常菜,、代表菜,。無論食材,,還是加工方法,,都充滿地道的固原味——散養(yǎng)土雞喝純凈無污染的涇河水長大,骨頭中都透著鮮甜,;和雞一同上鍋蒸的土豆和小麥面,,自帶碳水的實誠和醇厚;包裹它們的調(diào)料,,散發(fā)著六盤山道地中藥材的濃郁香氣,。一盤上桌,肉,、菜,、主食就都有了,既便利又美味,。也正因如此,,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改善,蒸雞也由特色菜化身家常菜,,只要想吃,,隨時都可以動手做。
一盤蒸雞,,既是一段歷史故事的沿革,,也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環(huán)境給人們的饋贈,更是本地人款待外來賓客的真情實意,。
(二)
從小吃到大的蒸雞,,冶德玉和妻子李琴做起來自然得心應(yīng)手。
黃皮大公雞洗凈剁成塊,,用胡麻油,、面粉、精鹽、蔥姜沫,、調(diào)料面將其拌勻并腌制二十分鐘左右,,讓雞肉鮮嫩多汁;土豆洗凈去皮切成丁,,再用面粉,、蔥花等拌好備用;滾開水燙面,、和成面團,,搟成薄餅攤在籠屜上并鎖邊以封住雞汁;最后一步,,把拌好的土豆丁攤在面餅上,,再把腌制好的雞肉塊擺上去。一切準備就緒,,上鍋蒸,!
旺火將水燒開,慢火繼續(xù)蒸五十分鐘,,最后再燜二十分鐘,。出鍋!
此時的蒸雞,,表皮的油酥面牢牢地包裹住雞肉,,雞汁與土豆粒完美融合附著在面餅上,散發(fā)出迷人的香味,。
蒸雞的吃法也十分講究,,叫“一雞兩吃”。先吃雞肉,,然后再將攤著土豆丁的面餅卷成卷食用,,此時面餅吸收了雞肉的油水和土豆的香味,呈半透明狀,,柔軟筋道,、口感豐富,配上野菜和酸辣汁一同入口,,油潤適口,,咸中帶甜,味道絕妙,!
2007年,,隨著全域旅游示范縣的創(chuàng)建和旅游環(huán)線的陸續(xù)開通,依山傍水的冶家村人就地開起了農(nóng)家樂,。冶德玉和大家一樣,,也是固原地區(qū)最早享受農(nóng)文旅融合發(fā)展紅利的一批人,。早年走南闖北跑運輸?shù)慕?jīng)歷讓他明白:不能讓客人“來了就走”,還要讓他們“留下來”慢慢逛,、慢慢吃,。除了做好民宿搞好接待服務(wù),還要在特色小吃上下功夫,。他和妻子用心研究做好蒸雞這道“主菜”,,雞堅持選用散養(yǎng)雞,拌雞用的調(diào)料自家秘制,,嚴格按照每一道工序清洗,、配料、腌制,、蒸制,,蒸夠時間必須燜一會兒才能出鍋。正是精益求精的烹飪方法,,讓他家的蒸雞脫穎而出,,備受歡迎,2020年,,冶德玉被命名為固原市級非遺項目涇源蒸雞代表性傳承人,,時隔三年,,涇源蒸雞又被確定為自治區(qū)級非遺項目,。
(三)
涼拌刺五加、蕨菜,,洋芋懶糕,、洋芋攤餅,地軟包子,、灰條菜包子……與蒸雞一同上桌的,,還有這些時令野菜和土味小吃,樸實無華卻有滋有味,,一如冶德玉夫婦的日常生活——吃得有滋味,、過得有趣味。2008年回村開農(nóng)家樂之前,,冶德玉已經(jīng)在外面奔波了24年,,靠著給別人開大車跑運輸掙錢,對于現(xiàn)在安穩(wěn)的生活,,他很滿足,。妻子李琴精明能干、廚藝高超,,農(nóng)家樂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,。夫妻倆你唱我和,用心經(jīng)營著農(nóng)家樂。
十幾年下來,,和冶德玉夫婦一樣,,冶家村的鄉(xiāng)親們和這個小村子的命運共起伏、共壯大,,依山傍水的小村子讓天南海北的游客看得見山,、望得見水、記住了鄉(xiāng)愁,,青山綠水伴著美景美食美宿,,給城市里來的人們提供了極大的情緒價值。鄉(xiāng)親們都很感謝這個時代,,他們用心經(jīng)營著生意,,用心維護著這片山水。
冶德玉說,,在冶家村,、在涇源,家家戶戶都做蒸雞,,大家都做得很好,。蒸制與炒制、清燉最大的區(qū)別,,就是能最大程度保留雞的營養(yǎng)成分和本真味道,,一如與它搭配的面粉和土豆——醇香、本真,、實在,,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祝愿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