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文字里栽種春天 ——致西海固的農民作家們
當第一聲春雷碾過西北的黃土高原時,,西海固的溝峁梁塬便醒了,。那些攥著鐵鍬的手,那些握著方向盤的手,,那些抱著磚頭的手,,此刻都沾著墨香在稿紙上犁開第一道墑,,在方格田里播種另一種作物——文字?;蛟S是在田間地頭勞作之余,,在粗糙的稿紙上勾勒生活的輪廓;或許是在駕駛室的狹小空間里,,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,,用指尖記錄下沿途的風景與感悟;又或許是在繁忙的建筑工地上,,趁著午休的片刻寧靜,,一筆一劃地在筆記本上播種對未來的憧憬。
春播時節(jié),,男人們駕駛播種機在梯田上編織幾何圖案,,機械轟鳴與古老土地產生奇妙共振。女人們在炊煙與鐵壺蒸騰的水汽中伏案寫作,,鋼筆尖蘸取西北風里的鹽堿,,記錄時代變遷下的鄉(xiāng)村記憶。有人寫山坡上消失的驢隊,;有人寫放羊娃用酸曲兒填滿峁梁,;有人描摹南下列車里蜷縮的青春;那些字在燈光下跳動,,比蕎麥更黑,,比胡麻更亮。
當四月的風掠過六盤山,,沿著葫蘆河吹開木蘭書院綠漆大門時,。本土文學愛好者時常會相約在此,捧起沾著草屑的稿紙互相念,,聲音此起彼伏,,時而如春汛激蕩,時而似秋潭沉靜。當山風裹著杏花梨花香撲進書院,,稿紙便嘩啦啦翻飛如白蝶,,帶著墨香的字句,正悄悄翻過鐵柵欄,,順著葫蘆河水流向山外,。木蘭書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,它見證了知識的力量,,也見證了農民作家群體的團結與成長,,更見證了傳統(tǒng)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動實踐與傳承。在這里,,每一縷春風都攜帶著希望,,每一聲朗讀都飽含著深情,共同編織著一個關于春天,、關于文學的夢想,。
當第一茬苜蓿冒出紫云,他們播種的文字夢想開始在文學刊物上返青,。那些鉛字排成的方陣,,比麥苗更整齊地站在紙頁上。有的長成祭奠鄉(xiāng)愁的碑文,,有的化作深耕沃土的犁鏵,。山桃花謝了又開,他們依然白天侍弄土豆,、玉米,,夜晚喂養(yǎng)文字。只是鋤頭落進泥土的悶響里,,多了些詩的韻腳,;拖拉機突突的節(jié)奏中,藏著小說的起承轉合,。
布谷鳥開始啼叫時,,我望見層層梯田泛起兩種綠浪:一種向著天空拔節(jié)灌漿,另一種正在無數個深夜破土,。這些一手握鋤頭一手握筆的農民作家都懂得:麥子要凍三回才肯低頭結穗,,文字也得在胸口捂熱數遍才能綻放光芒。他們粗糙的掌紋里藏著二十四節(jié)氣的密碼,,在播種時預留的空白,,去年清明埋進泥土的詩稿,此刻正在地脈深處與根須纏繞,,等待著雷聲喚醒沉睡的韻律,,等待某道閃電將它們連成璀璨的星座。(作者:王志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