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頭巷尾的老手藝人
兒時的記憶里,行走在市區(qū)的街頭巷尾,,總能遇到那些身懷技藝的手藝人,,他們有的是修鞋的、有的是縫衣服的,、有的是彈棉花的,、有的是配鑰匙的、有的是理發(fā)的……大家都喜歡親切地叫他們“師傅”,。
如今,,高樓林立、商鋪密集,,這些行當或被時光的車輪碾碎,,或隱沒在城市的角落里。不過,,只要你留心,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他們依稀可見的身影。他們默默地堅持著,、堅守著,,只為給大家?guī)砩钪械谋憷?/span>
近日,記者在市區(qū)的大街小巷,,找尋到了一些還在堅持傳統(tǒng)技藝的職業(yè)手藝人,,他們或為傳承、或謀生計,、或因熱愛……今天,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,,聽聽這些老手藝人的故事,。
王福海:鋁鍋倒出生計倒出技藝
倒鋁鍋是一種傳統(tǒng)的手工技藝,是將易拉罐,、破鍋,、破壺等鋁制品回爐熔化后倒入模具中,冷卻定型后打磨修整,,制成各種大小的鍋,、盆等廚具。
12月6日,,記者在市區(qū)南河灘菜市場附近見識了這門已很難見到的手藝,。手藝人王福海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笑著說:“我干這一行都30多年了。”
為了生計,王福海從16歲開始就跟著大哥學習倒鋁鍋,,學了3年,,才算掌握了這門手藝,開始走街串巷找活干,。
倒鋁鍋主要有4道工序,。首先是制模,然后把鋁制品放在容器里,,在炭火爐上加熱,,當加熱到五六百攝氏度時,鋁就會熔化成液態(tài),,再將鋁水小心地從孔中注入模具內等其自然冷卻,,就可以打開模具取出成型的鍋具,再經過細致地打磨整形,,一口鍋就完成了,。“倒鋁鍋時火候至關重要,火候恰到好處,,鋁才能徹底熔化,,鑄出來的鋁鍋無砂眼,堅固耐用,。”
在王福??磥恚逛X鍋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活,。鋁水溫度高低,,全憑肉眼辨色識別,澆鑄時需十分小心,,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(xiàn)廢品,,而這靠的是技術和經驗。每天圍著火爐轉,,篩沙子,、翻模具、打磨加工,,一天下來拼的是體力,。
“以前家家戶戶基本都用這種鋁鍋,放在火爐上,,烙饃饃美得很,。”“和現(xiàn)在的各種鍋比起來,還是這種鋁鍋耐用,,家里之前的那個已經用了好多年了,。”……看到記者采訪,旁邊的商販和顧客都湊了過來,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了起來,。
35年來,,王福海憑借這一傳統(tǒng)手藝養(yǎng)家糊口。他那布滿裂口,、粗糙的雙手,,見證了他堅守的歲月。
“現(xiàn)在倒鋁鍋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,。我都50多歲了,,轉行干其他活也不容易,為了生計只好堅持干下去?,F(xiàn)在基本上一周做一次,,一次能做五六個,以后這樣的手藝會越來越少,。”王福海感嘆道,。
李建有:舊棉花里彈出溫暖旋律
“現(xiàn)在床上用品越來越豐富,蠶絲的,、鵝絨的,、鴨絨的,但我家更習慣蓋一床好棉花被,,保暖,、親膚。”顧客祁敏抱著兩床剛彈好的棉被說,。在市區(qū)南關街的一家彈棉花店里,,一摞摞被壓實了,蓋舊了,,顏色發(fā)灰發(fā)黃的棉花均勻地投入機器,,幾十秒鐘后會重煥新生,蓬松,、柔軟,,看著舒服極了。
一臺彈花機,、一臺鋪網機、一臺縫紉機,、一堆白絨絨的新疆棉,,這是浙江人李建有店鋪里的家當,他在固原彈棉花已有27個年頭,。機器看上去很舊,,卻是他傳承手藝的伙伴。在李建有祖父、父親那一代人的歲月里,,彈棉花完全依靠手工操作,。“那時,爺爺用彈弓,、木槌,,一點點地把棉花纖維彈松彈軟,特別耗費體力和時間,,需要多年的經驗才能熟練掌握技巧,。”李建有說,1997年他剛入行時,,接手了父親開在市區(qū)的一間30平方米的小店,。“以前在小平房工作時,機器一啟動全是棉絮,、灰塵,,彈完之后臉是黑的,只有眼球是白的,。”
從他這一代開始,,接納了現(xiàn)代化的機器彈棉花技術。每次使用彈花機前,,李建有先檢測棉花的質量,、濕度,只有合格棉花才能進入機器進行彈制,,投入時要均勻放棉,,出棉時用挑桿纏繞。“以前彈一床被子需要3個小時,,現(xiàn)在只需花費一個多小時,。”李建有說,這樣一來,,就可以滿足寒冷季節(jié)或婚嫁高峰期等旺季需求,。
使用機器后,雖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,,但李建有也遵循著傳統(tǒng)手藝的精髓,。彈好的棉花套網前,他會熟練地撫平,、整形,,確保每一處厚度和蓬松度一致才能套網。棉花套網緊實后,,可根據顧客需求縫制一層被面,,粉粉的小花朵圖案,,看著舒服、不扎眼,。
一床彈好的棉花被不僅能帶來舒適的睡眠體驗,,更有一種家的味道、兒時的回憶,。李建有彈的棉被,,由于質量好、價格合理,,在市區(qū)小有名氣,。經過幾次搬遷,2017年,,他的店面在南關街重新開業(yè),,擴大到了150多平方米。“前幾年有個中衛(wèi)市的顧客,,一次性定制了8床棉被,,4床送給他住在固原的父母,4床是他準備結婚用的,。”李建有說,,老顧客的回購和新顧客的到來是他堅持的動力。
天然的材質,、溫暖的特性,,讓棉花被在市場上依然具備獨特魅力,而像李建有這類手藝人,,像是魔法師,,用精湛的傳統(tǒng)手藝賦予棉花新的生命,在每個夜晚為顧客帶來安心,、溫暖的睡眠體驗,。
郭維旗:匠心開啟萬千家門的安心
在市區(qū)和平街與利民路交叉的十字路口附近,有一個配鑰匙的手藝人,,人稱郭師傅,。一輛小三輪車上,放滿了“小三環(huán)”“四棱錐”式樣的鑰匙胚,,還有鑰匙架,、配匙器、膠水等工具,。郭師傅平時就和它們打交道,,小小的三輪車是他施展手腳的天地。
郭師傅名叫郭維旗,,74歲,,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這附近擺攤,一干就是20多年,。
配鑰匙看似簡單,,實則是一門需要精雕細琢的手藝活。每當有顧客前來配鑰匙,,郭維旗就先扶一把老花鏡,,然后仔細端詳,挑選合適的鑰匙坯,,隨后把坯子卡到機器上,,開始切片、摩擦,、切割,,手不抖、身不晃,。配鑰匙過程中,,郭維旗偶爾會停下來,舉著鑰匙瞇起眼睛來回比對,,粗糙的手指撫摸每一個齒痕,,再用銼刀修補細微處。隨著“沙沙”的聲響,,金屬屑一點點飄落,,就像歲月的碎屑被慢慢剝落,每一下都蘊含著郭維旗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巧,。“配鑰匙這門手藝不像別的行當,,有一點細小的偏差,鑰匙就用不了,,所以一定要清楚該在什么地方用力,,該銼去多少材料,才能讓配好的鑰匙完美契合鎖芯,。”郭維旗說,。配好鑰匙后,郭維旗還會貼心地提示顧客一些關于鑰匙和鎖的保養(yǎng)小知識,。“鑰匙不要和硬物混裝,,以免刮花;定期給鎖芯上油,,這樣能延長鎖的使用壽命,。”
回憶起自己的配鑰匙生涯,郭維旗滿是感慨,。他快50歲時才開始跟著師傅學這門手藝,。當時閑在家,,身體還硬朗,就想著找點事情做,,補貼家用,。那時候,配鑰匙還是一門吃香的手藝活,,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它,。一把把小小的鑰匙,開啟的不僅是家門,、柜門,,更是人們生活安全的一種保障。
郭維旗見證了從傳統(tǒng)的銅鎖到現(xiàn)代的各種復雜鎖芯的變遷,,他不斷地學習和適應,,掌握了各種類型的鎖具、汽車鑰匙的配制方法,。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識到,,因為科技的進步,密碼鎖,、智能鎖逐漸普及,,這門手藝逐漸式微。“那時候生意很好,,一天能配10多把鑰匙,,現(xiàn)在三四天才配一把。”郭維旗說,,顧客少了,,愿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更是寥寥無幾。盡管如此,,郭維旗并沒有放棄,,他依然每天按時出攤,堅守著自己的小攤位,。
“這門手藝陪了我好多年,,我就要堅守下去。多一個人掌握,,就多一份傳承的希望,。”郭維旗用一份情懷,守護著一份屬于舊時光的技藝,,成為了繁華街道上一道獨具煙火氣的風景線,。
劉冬梅:一雙巧手只為修舊如新
12月5日,市區(qū)利民路與中山北街交會處,修鞋師傅劉冬梅正在忙碌,。她低著頭,,腿上鋪著一塊布,左手拿著鞋,,右手靈活地在鞋上穿針引線,,只見鉤針從鞋底穿進去,然后拉出線,,再用另一根線打結,勾出漂亮的一針就搞定了,。
“我66歲了,,在這修了20多年的鞋。那時候家里條件差,,為了生活支了這個攤,,給人補補鞋、掙點錢,。2003年,,我花130元買了第一臺補鞋機。”劉冬梅回憶,。
每天,,早上10點出攤,下午6點收攤,,除了遇到大雨大雪,,20多年來劉冬梅從未間斷過。“自打干了這行,,每天都在跟各種鞋打交道,,前前后后已經用壞了4臺補鞋機。”劉冬梅說,,“剛開始補鞋時,,手上受傷是常有的事,有一次鉤針從大拇指里戳進去,,我把針拔出來后用紙包住,,繼續(xù)補鞋。”
“來這修鞋價格便宜,,幾塊錢就搞定了,。”“劉師傅人好,手藝也好,,老少都能聊得來,。”……因為劉冬梅服務熱情、收費合理,,贏得了很多回頭客,。對此,,劉冬梅回應說:“補鞋最便宜是2元,最貴的10元左右,,這些年一直是這個標準,,沒漲過。”
小小的修鞋攤上,,依靠一臺補鞋機和各式各樣的小工具,,劉冬梅用布滿滄桑卻靈巧的雙手,熟練地上線,、縫補,、粘連……一雙雙破損的鞋在她手中重獲新生。“看著是簡單的補鞋修鞋,,也是個操心活,,人家把鞋交到我手里,就是對我的信任,,我得把每雙鞋都補好修好,。”劉冬梅說。
?記者手記
在這個快速發(fā)展的時代,,我們無法預知哪一種職業(yè)是“曇花一現(xiàn)”,,也無法預知哪一種職業(yè)是“持久之計”。但我們始終相信,,每一門技藝,、每一種手藝,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,。也許有的老手藝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,,但也不能否認曾經在那段舊時光里,它帶給了我們生活的便利和溫暖的回憶,。致敬街頭巷尾處的每一位默默堅守的老手藝人,,是他們的堅持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。也希望每一門老手藝都不會失傳,,在未來的大街小巷里,,還能看到老手藝人的身影。(記者:閆 蓓 李 興 羅占虎 見習記者:王文萊)
相關新聞
-
祝賀!寧夏34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在京接受表彰,!
[2025-04-29] -
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全市醫(yī)療保障工作
[2025-04-28] -
魚水情深鑄豐碑 雙擁共建譜新篇 ——我市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
[2025-04-26] -
我市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
[2025-04-25] -
全區(qū)職業(yè)院校技能大賽固原賽點開賽
[2025-04-25] -
走出抑郁的“國學配方”——探尋“尋找安詳小課堂”的時代價值系列報道之一
[2025-04-25] -
文明沁人心 合力繪新景——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為“兩個市”建設注入澎湃動力
[2025-04-25] -
從一株苗到45億元產業(yè)鏈 ——科技育苗激活冷涼蔬菜產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
[2025-04-24] -
原州區(qū)構建三級勞務平臺打造特色品牌
[2025-04-24] -
我市精心幫扶穩(wěn)步提升特殊困難群眾生活品質
[2025-04-23]